南京市防指驻高淳抢险专家组工作掠影

发布日期:2020-08-06 浏览次数:758

7月上旬,高淳区启动水阳江区域防汛Ⅰ级应急响应。南京市水务局高级工程师吴永新率专家组成员当即赴高淳驻点,专司防汛抢险技术指导。吴组长和专家组成员们白天黑夜连轴干,在高淳区220多公里的一线圩堤已成功处置的近40例险情中,专家们付出的心血、汗水和智慧,与43万高淳人民夜以继日地严防死守、决战洪魔的斗争精神一道,构筑起抵御特大洪水的钢铁长城。

号准险情的脉搏

抢险专家组进驻高淳的第二天,区防指的电话铃声急促地响起:阳江镇澄沟泵站一处低涵发现滲漏!吴永新组长当即率王建龙、施丛丛等专家组成员全体出动,冒雨驱车赶赴现场。通过反复而快速地勘查、测试,察看滲漏水情,专家们迅速找到了源头,3条抢险措施立马付诸实施,一起发展中的险情被成功抑制。

“宁可‘做过’,不可‘错过’!‘做过’就万无一失,而‘错过’则将一失万无!”吴永新组长和全体专家组成员的这一信念,不断地激励大家为号准险情脉搏而快速出击,一丝不苟,周密施策,使专家组成为紧急处置各类险情的“智囊”和“尖刀”。

开给襟绣庵涵的“新处方”

7月中旬,襟绣庵涵涵闸内突然清晰地传出流水声,出险了!吴永新组长率王建龙、施丛丛等专家组成员在黑漆漆的涵洞里打着手电,猫着腰,艰难地蹚着水前行。走进去40余米,才找到渗水点。险情还在发展,情况万分危急!专家组当即拿出两套抢险方案。由于现场条件限制,专家组拿出新的解决办法:敲定“黄粘土覆盖闭气”方案。直至次日早晨6点半,抢险才进入尾声,险情消除。

新方案见效了,但专家组并未就此松懈。几日后,专家组成员、市水务局基建处副处长施丛丛同技术组成员一道,再次来到襟绣庵涵仔细复查,直至确定“情况稳定,没问题”后,他才在工作记录本上打上勾,又奔赴下一个观察点。

远程会诊补“天洞”

现代科学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在这次抗洪战斗中,为专家组提升“会诊”准确率、迅速有力地处置各类险情插上了奋飞的翅膀。

7月下旬,正在石臼湖三联圩段堤防巡查的施丛丛、许兴武等专家组成员突然接到报告:永北排涝站东侧约300米处堤防背水坡堤顶位置,出现一处漏洞!吴永新组长因防汛调度会议未能亲赴现场。于是,施丛丛就和组长开通视频,辅以照片、语音,连线会诊。经几番现场图像、视频审读和语音交流,吴永新组长迅即综合大家的意见作出安排:漏洞来源存查,但眼下对现状必须严格处置。他以图片形式发出指令:封堵深洞,并做好导滤沟,沟内回填砂和碎石导渗。同时,安排专人严密看护。

高速流通、迅捷便利的信息之流,就这样在专家组之间架设起远程连线的会诊桥梁。

洪水仍未退去,抗洪还在继续。专家组这个特殊的群体仍顶风冒雨日夜奋战在抗洪第一线,他们将以其丰富的治水经验和高度的工作责任感,在高淳治水的新征程上写下新的战斗篇章。


文章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