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放心水”背后的资本与法律

发布日期:2015-07-17 浏览次数:726

导语 10多年前,位于多瑙河流域的几个巴尔干国家曾经历了一场水污染劫难。这起水污染事件一度引发国际诉讼。随着工业进步和社会发展,水污染亦日趋严重,成了世界性头号环境治理课题。多瑙河、泰晤士河、莱茵河等流域及美国、日本等国家都曾经历了从最初治理污染到寻求可持续发展的水资源之战。

 

“水安全”的立法之路

 

目前,全世界具有国际权威性、代表性的饮用水水质标准有三部,即世界卫生组织(WHO)的《饮用水水质准则》、欧盟(EC)的《饮用水水质指令》以及美国环保局(USEPA)的《国家饮用水水质标准》,其它国家或地区的饮用水标准大都以这三种标准为基础或重要参考,来制订本国国家标准。

《饮用水水质准则》由WHO于1956年起草、1958年公布,并于1963年、1984年、1986年、1993年、1997年进行了多次修订补充。可以说《准则》是国际上现行最重要的饮用水水质标准之一,并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制定本国或地方标准的重要依据。

欧洲国家和东南亚地区日本等国,由于有过较长时期的工业污染史,所以水源清洁状况一般。为了应对这种有污染的水源,这些国家普遍在自来水厂上马了深度水处理工艺。

日本现行水制标准是2003年设置的,包括50个项目,对水银、锑、硼、亚硝酸氮、氟等的含量进行限制。并设有水质管理目标设定项目,通过检测来避免自来水在流经水道过程中发生质量变化,即从远水到自来水龙头随时注意水质状况。所以,在日本,无论是居家还是在饭店、公园,人们打开水龙头随时可以直接饮用。

美国早在1974年就通过了《美国安全饮用水法》,对公共饮水供水系统进行规范。该法律于1986年和1996年两次修改,形成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人员培训、改进水系统的筹资和公众信息”的系统性工程,确保了“从水源到水龙头”的整个过程中饮用水安全。

水作为德国人眼中生活的“第一物质”,饮用水安全立法尤为重要。目前,德国执行的是1996年第6次修订的《水资源管理法》。此法对城镇和企业的取用水、水处理和废水排放标准都做出了详细而且明确的规定。

而瑞士,是欧洲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瑞士提出保护水资源以生态为先的理念。自1876年,颁布第一步环境保护法《森林法》以来,瑞士联邦政府共颁布了近40部有关保护森林和水资源的法律。

 

 

“放心水”背后的资本与法律

 

在美国,很多民众都相信,喝自来水对健康没有什么影响。为保证自来水检测结果能及时、准确,美国环保署建立了一套对自来水公司水质抽检的程序,规定了一些污染物的抽检频率。例如细菌要根据水厂规模大小每月或每季度检测一次;病毒和寄生虫要每月检测一次,同时必须连续检测浊度;硝酸盐、铅和铜要每年检测一次等。如果在抽查中发现污染物超过最大允许浓度,必须立即通知用户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

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已经实现了对全国8000多个水源供水系统的应急预案,并分别在联邦政府、州政府和地方政府这三个层次上建立了“三层应急体系”。体系包括:评估和降低饮用水源面对恐怖袭击潜在的易损性、制定和演习突发事故的应急预案、发展新的检测和监测污染物的水源安全技术、制止破坏水源安全的行为等。

但是,即使美国自来水的法规和检测标准比较完善,近些年也不时曝出隐患——水中含有细菌、砷、铀等危险的化学物质。

为了应对人口增长、城市化以及日益严格的水质要求,美国平均每年在改良水质上的投入已超过百亿美元。

相对于美国,素来以严谨著称的德国在水质监管方面十分自信。

不过,德国饮用水的价格也是全球数一数二的,平均每立方米约为2欧元,是美国的4倍。高昂的水价为德国公共饮水建设提供了充足的资金,从而形成了城市饮用水安全的良性循环。据了解,在德国人口密集的大城市里,水质每小时都会被检测一次。

在首都柏林,每50公里就有一个水质检测点,全市共有180个定点用户监测地,位于幼儿园、老人院、医院等公共机构中,每周会有专人上门进行水质检测。水质检测由自来水公司负责执行,地区的健康部门负责监督。水质检测的频率与用户数量有关。一个小村子可能每年只需一次水质检测,而在像柏林这样的大城市每年则要检测上万次。据了解,德国迄今为止已经建立了2万多个水源保护区。

另外,为防止合格的饮用水在进入建筑内最后几米的运输中受到污染,房屋的所有者也被列入供水方,并规定从2012年开始,房屋所有者需向有关部门上交相关技术鉴定,证明房屋内管道符合标准。

 

(来源:齐鲁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