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起长江大保护的南京担当 ——六论深入思考和研究“十个为什么”

发布日期:2019-08-01 浏览次数:633

2016年1月5日,党总书记在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提出:“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这一重大战略思想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根本遵循。 

3年多来,包括南京在内,长江沿岸城市解决了一些长期存在的问题,但相比高质量发展要求,我们仍然面临着不少难题和挑战。其背后原因之一,就是污染历史欠账大、治理见效慢、保护修复任重道远。 

日前,省委常委、市委书记张敬华在“十个为什么”中表示:“为什么上一轮2000年左右的沿江开发中,我们没有把长江大保护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小化工、小造船以及砂石码头大量侵占主城区长江岸线?”再次聚焦长江大保护,深刻剖析长江污染的历史成因与核心问题。 

答案就藏在问题之中。当年沿江开发的关键词是“开发”,今天长江大保护的关键词则是“保护”,目的导向不同,自然就会有不同的结果。由于长江下游地区具有港口优势,是化工业的理想之选,大型炼化企业兴起后,又吸引大量链条中低端的中小民营企业依附发展,“重化围江”的局面由此形成。这不仅是南京的问题,也是江苏及长江沿岸城市的共性问题,也正是因为化工业是城市的经济支柱,才导致长江污染治理“概念热、落地难”。直到党的十八大之后,生态文明建设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渐渐成为全社会共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沿江各城市对待长江的态度,才真正从开发中保护向保护中发展转变。 

3年来的实践告诉我们,发展问题归根到底是理念问题,发展阶段变了,社会主要矛盾变了,我们必须用新理念来引领方向、指导实践。所谓“压倒性位置”,就是以更严格的标尺规划空间、衡量项目,当发展与保护冲突时为保护让路,坚持生态优先。对南京而言,“共抓大保护”首先就要大力推进岸线整治,加快“两钢两化”企业转型转移步伐,同时加强长江沿线湿地修复、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绿化提升,让长江两岸不仅“净起来”,更要“绿起来”。 

更深层次上,这也是南京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契机。“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并不意味着不开放、不发展,而是不搞破坏性开发,在保护优先、科学修复的前提下合理利用资源,实现绿色发展、创新发展、持续发展。淘汰落后产能、过剩产能是做减法,改革创新、激发新动能则是做加法。我们要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新理念、新产业和新业态深植长江两岸,把长江南京段打造成为绿色生态带、转型发展带、人文景观带、严管示范带,让绿水青山成为名副其实的金山银山。 

作为跨江布局、拥江发展的省会城市,中心城市及特大城市,南京在长江大保护上肩负着特殊职责。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守护好这一江清水,当好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排头兵,是南京应有的使命担当,南京也完全有基础有条件展现更大作为,作出更大贡献。


文章来源:南京日报